被重新发现的藏獒 “这个大肉狗、大土狗,看上去又笨又重,有什么可驯的?”十几年前,当刘俊鹏决意把藏獒作为训练对象时,几乎遭到众口一词的反对。 现在,2月9日下午,在北京昌平横桥村“中国藏獒训练基地”,刘俊鹏一边回顾当年来自同行和专家们的强烈质疑,一边满脸自豪地看着训练场上,一条硕大威猛的藏獒正一丝不苟地表演训练科目——一切都取决于身边的那位训练员的命令。 17岁那年,刘俊鹏参军入伍,在内蒙古一个军警班训练军犬,因利用军犬协助地方破了很多案,报到北京后得到领导重视,所以1985年全军大裁军那一年,刘俊鹏所在部队非但没解散,反而扩编被调到北京。 在部队做了十几年驯犬员后,1990年,刘俊鹏转业,跑到工商局注册“驯犬学校”时,工作人员还很意外:“你可是注册驯犬学校的第一个!” 那时,刘俊鹏也开始为北京“神州爱犬乐园”的游客进行驯犬表演,每天都有好几万元的门票收入,正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第一条藏獒。 “我离远远地看它趴在那儿,个头大、毛又长,像只大狮子,特别威风。”刘俊鹏以前训练的护卫犬或侦察犬中,主要以中国昆明犬和德国牧羊犬为主,所以“一直想训练一个有代表性的纯中国犬”。刘俊鹏说,“昆明犬”其实并不纯正,是二战期间来华的外国人携带的犬与当地犬杂交后的结果。 1992年,刘俊鹏第一次入藏寻找藏獒,那次,他一直上到海拔5300米高的牧区,那里的牧民基本过着最原始的生活,吃风干的野牦牛肉干,住在土房子里,牛羊死后,牧民们将皮剥下,其余随手扔在野外,被称为“牧狗”的藏獒和天上的老鹰一起扑上来吃,也不怕人。刘俊鹏第一次带回8只、第二次带回9只藏獒。 那时候刘俊鹏并没有像后来那样掌握一套完整的藏獒评价系统,“就挑个大的”,后来当地牧民和拉萨一些专门养獒的人传授一些经验给他,慢慢也摸索出一套规律。刘俊鹏回忆,那时内地已有一部分人开始以养獒为职业,而在拉萨,一只好藏獒也要卖几千块,价格与北京已持平,现在这个价格已涨到几十万元。 藏獒生存在高原冰天雪地中,环境那么恶劣,而它能世代在那里繁衍生息,这足以让它具备很多生命无法拥有的能力。刘俊鹏以训军犬方案开始训藏獒。“军犬或警犬都以狼犬为主,它们活泼、容易兴奋,相比起来藏獒比较‘倔’,一个动作狼犬三到四天可以学会,而藏獒要七天左右,所以训练藏獒对人的要求很高。”刘俊鹏说,对藏獒的训练,要求训练者要有格外的耐心和爱心。从技术上讲,训练犬类的内容和方式都是一样的,唯一区别的是开始训练的时机。狼狗通常是从6个月开始接受训练,而藏獒则要在4个月时便开始训练,“因为它长得太快了,超过4个月后已经体态很大,就不好控制了”。 “从我对藏獒十几年的训练看,藏獒其实是一种智商很高的动物,它的一些特质,比如力量大、咬合力强等特质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而它的威慑力更不言自明。”被称为“中国驯獒第一人”的刘俊鹏,力图用十余年得出的训练成果向外界证明:藏獒在某些专用科目是可以像其他优秀犬种一样,被作为工作犬使用。刘俊鹏的想法并非只是训练者的一厢情愿,2005年11月,中国公安部已对外宣布,将广泛引进藏獒作为防暴警犬。藏獒已成为中国警方的备用犬种,也打破了以往进口犬种一统天下的局面。去年10月,在首届藏獒展览会上,刘俊鹏的驯犬学校的几名“优秀学员”——藏獒君王、大奔、金豹等表演了“救主”、“看守”、“拒食”等项目,让犬爱好者们对藏獒多了几分了解。 藏獒进入工作犬领域,是藏獒价值被重估的一部分。 商业明星藏獒 在刘俊鹏的驯犬基地采访时,一只纯黑的两个月大的公藏獒“笨笨”正憨态十足地躺着,刘俊鹏说,“笨笨”的父亲是在国内藏獒界排行第七的“美男子”,和它配一次的价钱是3万元。 藏獒是举世公认的最古老而仅存于世的稀有犬种,在古老的东方有关藏獒神奇的传说已被神话为英勇护主事迹的化身。它忠心护主的天性,不仅是游牧民族的最佳保护犬,同时也被认定是国王、部落首长的最佳护卫犬。刘俊鹏说,他去西藏时发现,一条藏獒可以单独守护几百只羊,牧民们也亲口跟他讲过,一条藏獒可以毫无畏惧地和袭击羊群的豹子搏斗,直到把它们打跑。“一般狗打不过就跑了,像藏獒这种精神的,肯定是独一份!” 据刘俊鹏说,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藏獒价值的却是美国人。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些养犬爱好者不远千里,从尼泊尔进入西藏寻找纯种藏獒,为能寻到一只纯种藏獒而为之振奋;美国有专门的藏獒俱乐部。后来,港台地区一些游客在进入西藏后将部分藏獒带出来。刘俊鹏说,包括大丹犬、圣伯纳犬、拳师犬、松狮犬、阿根廷獒等至少十种以上的国外大型犬都有藏獒的血统,奇怪的是,当这些犬类被列为世界名犬而广为人知时,最古老的藏獒却一直默默无闻。 国内养藏獒的兴起,来自河南巩义的王占奎是个重要人物。1989年,先后养过长毛兔和牧羊犬的王占奎第一次进西藏,以一袋面粉换回两条藏獒,从此开始了养獒生涯。了解藏獒的品性之后,王占奎觉得,以前花了不少钱养牧羊犬,却始终无法买到国外最优秀的品种,相比之下,比那些洋狗更纯而身价不高的藏獒更有投资价值。于是,他卖掉牧羊犬,一心一意搞藏獒。10年之内他进藏22次,将藏獒引到内地。 但那时候,藏獒的身价并不高,很多人并不认可这个看上去又凶又笨的大型犬。王占奎一度度日艰难,甚至最后连电费都交不起。但到了90年代,藏獒慢慢热起来,如今,“王占奎出品”也成了藏獒血统相对纯正的一个认可。他的藏獒配种一次,要收3万元;不久前王占奎一只7个月大的藏獒以30万人民币的价格卖出。 像其他所有行当,国内养獒业一度也良莠不齐。刘俊鹏说,有的养獒者为了一时利益,拿藏獒与其他大型犬交配,而那时内地对藏獒的认识和了解也并不深刻,对藏獒血统也有一定程度破坏。在他看来,这种情况直到2004年左右才基本消失。 如今藏獒一下子成为“商业明星”,动辄爆出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交易价格。关于藏獒的种种传说也流传开来,有人称“国内纯种藏獒不足百只”,对此,一位圈内人士认为这种说法是一些养獒者出于价格考虑而进行的炒作。“在我看来,国内纯种藏獒应该有上千只。” “藏獒热”是从2000年前后开始的。名人马俊仁的介入,为藏獒在更大范围的认知和身价猛增起了不小的作用,虽然圈内人私下里也半天玩笑地说“老马能忽悠”,但他们也乐意见到老马为这个圈子加了“火气”。2003年底,马俊仁把养了几年的数百条藏獒从大连迁到北京大兴的黄村,有人开玩笑说,老马又组成了一支“马家军”。马俊仁的头衔是“中国畜牧业协会犬业分会副会长、藏獒俱乐部主席”,炒过君子兰、鳖精的老马把他的人气、名人效应以及惯有的宣传攻势一股脑带进藏獒圈里。前段时间,马俊仁曾放话,一位韩国人欲以2000万购买他的“镇宅之宝”——一只名为“小王子”的藏獒——被他拒绝。但一位圈内人透露,在目前国内的藏獒交易中,能有上百万金额的已经很少,出价上千万的说法,老马更多的是出于宣传吧。 借着目前越涨越旺的人气,去年2月底,中国犬业协会在河北廊坊搞了首届中国藏獒展览会,参加展览的藏獒有300多条。新华社报道现场场面十分火爆。“这次展览也让我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刘俊鹏说。在他看来,参加展览的藏獒平均都在一百五六十斤左右,身高、体大,显示了非常高的整体水准。 但作为评审委员会之一,刘俊鹏稍感遗憾的是,因为是第一次办展,出于安全考虑,这些藏獒都被关在大拇指粗的铁笼子里,上台下台也推着笼子,这让刘俊鹏很不舒服。“这么优秀的品种为什么关在大笼子里呢?”在以驯犬为业的刘俊鹏看来,如果这些“出身名门”的藏獒都到类似于他的驯犬学校接受一些“正规”教育,聪明的藏獒一定可以走出铁笼子,让更多人体会它的威武之美,也实现了专业领域所追寻的“人犬一体化”的境界。 “中国犬”之梦 起源于中国的世界性名犬不少,但大多属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的观赏犬,这成了中国不少爱犬人士的遗憾。而藏獒,这种古老而略带神秘色彩的大型犬的兴起,为苦苦寻觅“国犬”代表的爱犬人士提供了现实目标。 “中国本土为世界所知的犬种有30多种,比如沙皮、京巴、松狮等,但藏獒是中国特有的犬种之一,有很多人对它情有独钟,不光是因为它的外形,它的王者气质,而且是因为它的品格——多么凶狠的狗,攻击不到对方时都会退却,但只有藏獒‘宁死不屈’,这种精神令人欣赏,很多人把它作为‘国犬’,我认为它当之无愧。”中国犬业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 目前,中国犬业的最高管理机构是“中国畜牧业协会犬业分会”,从名称可以看出,中国仍保持着长久的农业社会传统,将犬类与猪、羊、牛、兔、禽并为六畜之一。但90年代后,狗的观赏性得到提高,犬类被作为传统的畜类的功用已大大减弱,但其组织形式仍没有发生变化。这位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国的宠物犬约有1.5亿只,遗憾的是,中国目前却仍不是世界畜犬联盟(FCI)的成员,个中原因除了经济上的,也有仍存有的一些陋习形成的阻碍。目前亚洲国家只有日本等几个国家得到认可。争取在狗年进入国际组织,是中国犬业协会今年的目标,“对我们来说,这跟中国在商业领域加入WTO、在政治上加入联合国的意义是一样的”。 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藏獒,中国犬会也一步步实施着他们的“中国犬”计划。去年10月,在廊坊举办的第二次中国犬业展览会也有一项专门的“中国精品藏獒展”,分别来自俄罗斯和奥地利的两位副主席被邀请而来,那位负责人说,比赛后,一位常务副主席被带到马俊仁的犬舍参观藏獒,“他看了之后很惊讶,不知道中国的藏獒已经养到这么好了”。 由中国犬会出面进行的第二项较大活动是在2005年7月策划了一个“中国藏獒回归行”的活动。“青藏高原等牧区处于高寒地带,长期缺氧,条件恶劣,所以藏獒的品质也有所下降;近年来内地藏獒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所以我们动员内地养獒大户把獒送回牧民手中。”这次为期十天的“回归行”行程近一万公里,将20只纯种藏獒送到了青海地区。 作为最高管理机构,中国犬会对将藏獒定为国犬的想法表示出明确的支持态度。“藏獒是我们本土生长出来的极有代表性的狗,支持它,我们责无旁贷,”“虽然还有很多负面新闻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还是多说些好话吧,毕竟刚刚起步。”这位负责人坦率地说。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伊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