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变废为宝的金名片 ——苍南县宜山镇再生棉纺织创业创新纪事 一块块红黄蓝白色的边角棉料、一片片破碎零乱的针头线脑,这些原本是服装厂制作成衣中的废弃边角料、棉纺织品加工中扔掉的下脚废物,只要在苍南县宜山镇的再生棉纺织生产流水线轻松地转几圈,都摇身一变成了五颜六色的簇新棉絮、粗细不一的锃亮线团—这是笔者在全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参与组织“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最近应省委深化“双服务”第三组之邀经实地考察,看到的可谓是国内发展循环经济、致富当地百姓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典范。 昔日以“土纺土织”名重江南 山青水秀的宜山镇地处东海之滨的苍南县东部水网地带,面积近13平方公里,现辖27个行政村、8个居民区,常住人口6万。宜工宜农宜居的宜山素有“纺织之乡”的美称,民间土纺土织有长达350多年的传统历史,早在明、清年代史册就有记载。在漫长的岁月里,土纺土织经历了纺织机从简到繁、从手工操作到电动,产品从单一到多种规格的花色品种。土纺土织尽管土里土气,但产品多样且价廉物美,常常供不应求,在江南一带很负盛名,还远销东南亚等域外。在计划经济年代,被批为资本主义尾巴的土纺土织只能偷偷搞“地下作坊”,不死不活但还是顽强生存,这可是当年人均不到三分田的宜山农民的“救命草”呢。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野火烧不尽”的土纺土织“春风吹又生”,富有敢作敢为、敢闯敢冒精神的宜山人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感召下,一边赤脚下田种好传统水稻,一边巧手飞舞搞好祖传织造,使这一传统老行业得以迅猛发展、更上层楼。年轻力壮的宜山农民纷纷从土地里自我解放出来,许多人做起了老板。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全镇90%以上的农业和非农业人员从事纺织业,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工业和联产工业为支柱、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购销员为骨干的农村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可喜格局。 如果说,在“短缺经济”时期,宜山人织造土纱、土布、土衣裤、土毛巾、土袜子、土帽子,只为贫困群众的衣着所需和自己的生计而劳心劳力;那么,在开放之风日益兴盛之际,心灵手巧的宜山人纺织出品种齐全、花色多样的一团团纱绽、一匹匹棉布、一件件衣裤,无疑为渴望富裕温暖的民众、繁荣强盛的祖国做出了一份独特的贡献!小小的宜山镇成长为国内远近闻名的纺织品产销基地,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早在1983年11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曾盛赞苍南宜山纺织业的发展模式和做出的可贵成绩。 今日以“废棉再生” 名扬遐迩 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开始,宜山人在继承土纺土织老行档的同时,将“再生棉”利用作为发展经济、创业致富的新门道。在省市县有关部门的支持提携下,宜山镇不少民营纺织企业主以温州企业家特有的“四千”精神,带着营销人员不辞辛苦地东奔西走、东寻西找,从大江南北到异国域外,足迹遍及大大小小的服装企业,逐渐形成了一支至少有1000多人的通晓行情、熟悉地域的购销员队伍,他们长期奔波在内地的服装企业和印尼、泰国、越南、老挝等东盟国家的服饰加工场,品类不限、多少统吃,每年总要购进大批废弃布角下脚料,在当地经过人工分拣分色后,以最快的速度源源不断返销运送到家乡的纺织企业和专业户。布角下脚料经过机器开花、复制并加入一定比的新棉后,顿成白花花或混合色的再生棉纤维品,成为许多纺织厂家争相购存的纺织原料。如今,宜山镇已初具再生棉纤维产业集群化规模,成为当地最兴盛、最生财的朝阳产业,布角料经营户比较集中的有10多个村,仅布角料购销经营户就有1032家。业内人士都掂量到,宜山的再生纺织成品纱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加上针棉织品纺织和市场,已经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温州市十大专业市场之一”,成为颇具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内再生棉产购销基地— 其一,再生棉纺织业对发展循环经济可谓举足轻重、功不可没。目前,宜山片区“再生棉”利用在全国占比已达到85%以上,在东南亚乃至全球也是半壁江山。仅2009年,宜山全镇年消纳全国和东南业地区服装加工行业的废布角料就达88万吨,经深加工年产再生纤维75万吨。假如按每亩棉花产量200公斤计算,相当于375万亩棉田的产量,一位知深专家说:“这相当于我国著名产棉区新疆阿克苏地区一年的产棉量啊!” 再往前推算,30年来,宜山人至少已为我们这个星球贡献了6000万亩棉田所产棉花。可以说,再生棉行业走出了一条“优环境、再利用、资源化”之路,它不仅解决了本可能成为污染源的废弃料利用问题,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而且有效增加了紧缺原材料的生产与供给,实在是善莫大焉! 其二,再生棉纺织业的经济效益十分突出、不可小觑。近年来,苍南县和宜山镇相继出台了纺织业扶持政策,积极推进再生纺织业转型升级,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同时,通过加大技改投入,约80%的企业已完成技术设备更新,生产效率和成品纱质量显著提高。宜山镇区域经济优势日趋凸显,2009年工业总产值39.58亿元(2010年预计65亿元),再生纺织业总产值25.9(2010年预计46亿元),财政税收5708万元(2010年1-9月56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65元。上述几项主要收益,再生棉纺织业贡献率达到70%左右,称得上是利国利民且前景远大。 其三,再生棉纺织业的社会效益更为明显、令人瞩目。它在给宜山带来稳定而可观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外地务工者提供了一条就业致富的好途径;特别是近年来,再生纺织业现拓展到周围龙港、望里、新安、藻溪、芦浦、云岩等10多个乡镇,上下游再生纤维企业发展到近9000家,各类机器设备2万多台,从业人员达20多万人;2009年工业产值达145亿元以上,占全县工业产值27.7%,成为苍南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从而较好实践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和“以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的科学发展理念。我们看到,宜山镇政府会议室的墙上醒目地挂着:“省级文明城镇”、“省级教育强镇”、“省级体育强镇”等10多块奖牌,这可是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同步和谐发展的有力佐证吧。 明日以“再生棉” 转型升级再创辉煌 有道是“目标决定一切”。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继而做强做大?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我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宜山镇党委、政府殚精竭虑、统筹谋划,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多方论证,决计扬长避短、以特做优,在继续发展以针织内衣为主的传统纺织业的同时,把“再生纺织业”作为特色产业加以重点培育、优先发展。镇党委书记、镇长陈孟确告诉我们: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这对我镇发展再生棉纺织产业是极大的鼓励。我们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牢牢抓住规划建设再生棉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这个“牛鼻子”,扎实推进再生纺织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一是着力推进再生棉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发展气流纺企业,在全国率先引进气流纺先进成套生产设备,形成从布角料经营、再生纤维加工、气流纺纱等上下游产业链。目前,气流纺企业有64家,年产值近20亿元,产品销往广东、江苏和杭州、绍兴等内地,其产品作为牛仔布生产主要用纱,相当部分还出口国外,改变了以往成品纱大多作为生产拖把、蓬布、窗帘布用纱这一低端产品原料的局面。下步还要加大技改投入,加快设备更新,提升生产效率和成品纱质量;要强化质量管理,严把原材料进口关,降低褪色布角料含量;同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申请注册商标,提高全镇产品知誉度、信任度。 二是大力促进绿色生产和生态文明。废弃布角料在宜山镇全身都是宝,就是纺织粉尘也是造纸业的好原料。再生纺织业发展不仅没有同国家争原料,而且为全国乃至东南亚国家纺织工业城市和厂家解决了布角料处理难题,为这些地方环境治理做出了贡献。再生纺织业生产地拖、宠物用品,远销欧美国家;用布角料加工成再生纤维并纺成纱,是各类纺织品的原料,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既为社会节约了大量资源,又增加了种植棉花的土地面积,是属于典型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当前,还要下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着力降低能耗;根除大气粉尘污染,全面整治城乡环境和市容市貌。 三是努力加快再生棉纺织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时下,宜山再生纺织业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布角料堆放混乱、单位能耗偏高、环境污染压力大、中间流程还不规范”等问题。矛盾与机遇往往同存。加快再生棉纺织业转型升级,关键是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在省主管部门和市县的大力支持下,镇党委、政府已找准科学发展对策,准备规划建设一个占地2000亩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快集聚废布角料经营、开花、气流纺纱、织布、成衣、交易市场等功能,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从而彻底解决“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和“脏乱差”、“低小散”等问题,着力打造再生纺织循环经济试点基地。 我们深信,在省委深化“双服务”组的帮助和县委县政府支持及宜山镇自我努力下,通过突破土地等瓶颈制约,在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加快“要素集聚、产业升级、城乡共建、生态保护、制度创新”的城乡一体化工作模式运作,宜山必能实现“腾笼换鸟、浴火重生”,必能打造出一张变废(棉)为宝的全国金名片! 作者:桑士达 于新东 江振林 作者单位:省政府研究室、省委政研室、省发改委
|